政府拟多建高楼增供应 公屋联会倡做好配套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去年施政报告中指出,公营房屋兴建要全力提量、提速、提效、提质,推高供应量以缩短公屋轮候时间。除了广泛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加快兴建外,特区政府更有意为新落成公屋「增高」。土木工程拓展署日前向城巿规划委员会申请放宽元朗丹桂村配水库旁公屋项目的地积比,以兴建7幢楼高50至60层的公营房屋,伙数增加近一成,以容纳近两万名居民。署方表明,政府正考虑普遍提高住宅最高地积比及建筑高度,以供应更多公屋。公屋联会赞成公屋项目向高空发展,让更多基层早日「上楼」,但关注大量住户入伙对交通及社区设施造成负荷,建议政府做好社区配套,学校、医院、商业等配套也需跟上人口增长速度。
◆香港文汇报记者 文森
根据城规会文件显示,该公营房屋项目位处元朗丹桂村南食水配水库旁,占地524,916平方尺,现为绿化地并建有寮屋。有关土地已改划为「住宅(甲类)2」用途,计划兴建7幢楼高50至60层的公营房屋。土木工程拓展署遂向城规会申请将地积比率由6.5倍,调高至7.2倍,让每幢公营房屋建筑高度限制,由主水平基准上205米提高到235米至240米。
楼高60层 可纳2万人
文件显示,有关项目预计可兴建7,250个单位,较原有方案的6,720伙增加了530个单位,可容纳1.95万名居民,而住宅楼面约341.19万平方尺,平均每个单位面积约471平方尺。同时,约三成单位会拨为出售资助房屋,还预留了35.9万平方尺为非住宅用途,包括食肆及商店等,另提供1,464个各类车位。
项目会分三期兴建,首批单位预计2030年入伙,其中逾5,200个单位为出租公屋,馀下为绿置居或居屋,第三期则贴近元朗公路,将设有公共交通交汇处及零售设施,并有升降机通往第二期及兴建天桥连接第一期。
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鉴于房屋发展用地短缺,以及对增加公屋供应需求日益强烈,特区政府考虑普遍提高住宅最高地积比率以及建筑高度,以供应更多公屋。除了该项目,近年朗边中转屋及古洞新发展区都有超过50层以上的公屋规划。
楼宇料不会阻挠通风
公屋联会干事陈世雄对香港文汇报表示,政府早前在古洞北、粉岭北公屋项目均向城规会申请放宽公屋用地的地积比及建筑物高度,「香港已有很多楼高50层左右的公屋和居屋,这次楼高五六十层是合理范围,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他指出,洪水桥一带建筑密度不高,相信对通风、居住环境、微气候不会有太大影响,「现在设计先进,相信不会出现屏风楼阻挠通风情况。」
不过,陈世雄关注到,随着新界北开发计划推进,大型公共屋邨相继落成,交通配套备受考验。公屋联会已向政府相关部门多次建议,要推动东铁和新界主干道建设,以及建立新界北东铁环线:「始终铁路是缓解交通压力的最主要工具。」
此外,学校、医院、商业等配套设施,均需跟上人口增长速度,以免对居民造成不便。
「最重要的,是要加速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他强调,随着新界北开发加速推进,公私楼大量落成,居住人口快速增加,能否在新界北创造足够就业机会,是新界北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若不能提供足够就业机会,新增十几万居民只能每天往返九龙、港岛搵食,不管东铁、公路增加多少运力,都一定不胜负荷。」
长远而言,陈世雄不担心会出现天水围「悲情城市」的翻版,「有内地庞大市场和大湾区生活圈的形成,香港经济重心一定要北移,带来大量发展机遇和就业机会。」
有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