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建7摩天公屋 伙數增近一成

28Hse Editor  2023-02-02  630 #Transaction

政府擬多建高樓增供應 公屋聯會倡做好配套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指出,公營房屋興建要全力提量、提速、提效、提質,推高供應量以縮短公屋輪候時間。除了廣泛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加快興建外,特區政府更有意為新落成公屋「增高」。土木工程拓展署日前向城巿規劃委員會申請放寬元朗丹桂村配水庫旁公屋項目的地積比,以興建7幢樓高50至60層的公營房屋,伙數增加近一成,以容納近兩萬名居民。署方表明,政府正考慮普遍提高住宅最高地積比及建築高度,以供應更多公屋。公屋聯會贊成公屋項目向高空發展,讓更多基層早日「上樓」,但關注大量住戶入伙對交通及社區設施造成負荷,建議政府做好社區配套,學校、醫院、商業等配套也需跟上人口增長速度。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根據城規會文件顯示,該公營房屋項目位處元朗丹桂村南食水配水庫旁,佔地524,916平方呎,現為綠化地並建有寮屋。有關土地已改劃為「住宅(甲類)2」用途,計劃興建7幢樓高50至60層的公營房屋。土木工程拓展署遂向城規會申請將地積比率由6.5倍,調高至7.2倍,讓每幢公營房屋建築高度限制,由主水平基準上205米提高到235米至240米。

樓高60層 可納2萬人

文件顯示,有關項目預計可興建7,250個單位,較原有方案的6,720伙增加了530個單位,可容納1.95萬名居民,而住宅樓面約341.19萬平方呎,平均每個單位面積約471平方呎。同時,約三成單位會撥為出售資助房屋,還預留了35.9萬平方呎為非住宅用途,包括食肆及商店等,另提供1,464個各類車位。

項目會分三期興建,首批單位預計2030年入伙,其中逾5,200個單位為出租公屋,餘下為綠置居或居屋,第三期則貼近元朗公路,將設有公共交通交匯處及零售設施,並有升降機通往第二期及興建天橋連接第一期。

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鑑於房屋發展用地短缺,以及對增加公屋供應需求日益強烈,特區政府考慮普遍提高住宅最高地積比率以及建築高度,以供應更多公屋。除了該項目,近年朗邊中轉屋及古洞新發展區都有超過50層以上的公屋規劃。

樓宇料不會阻撓通風

公屋聯會幹事陳世雄對香港文匯報表示,政府早前在古洞北、粉嶺北公屋項目均向城規會申請放寬公屋用地的地積比及建築物高度,「香港已有很多樓高50層左右的公屋和居屋,這次樓高五六十層是合理範圍,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他指出,洪水橋一帶建築密度不高,相信對通風、居住環境、微氣候不會有太大影響,「現在設計先進,相信不會出現屏風樓阻撓通風情況。」

不過,陳世雄關注到,隨着新界北開發計劃推進,大型公共屋邨相繼落成,交通配套備受考驗。公屋聯會已向政府相關部門多次建議,要推動東鐵和新界主幹道建設,以及建立新界北東鐵環線:「始終鐵路是緩解交通壓力的最主要工具。」

此外,學校、醫院、商業等配套設施,均需跟上人口增長速度,以免對居民造成不便。

「最重要的,是要加速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他強調,隨着新界北開發加速推進,公私樓大量落成,居住人口快速增加,能否在新界北創造足夠就業機會,是新界北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若不能提供足夠就業機會,新增十幾萬居民只能每天往返九龍、港島搵食,不管東鐵、公路增加多少運力,都一定不勝負荷。」

長遠而言,陳世雄不擔心會出現天水圍「悲情城市」的翻版,「有內地龐大市場和大灣區生活圈的形成,香港經濟重心一定要北移,帶來大量發展機遇和就業機會。」

Further Reading: Tan Kwai Tsuen
Disclaimer: All wordings and pictures which indicated 28HSE editor are the copyright of 28HSE LIMITED. Acknowledgement is required if other parts of this publication are used. Th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does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advice and it does not mean that 28HSE agreed the points. The area which show in the article is salable area if there is no special circumstances. The pictures is for reference also.

Share by Facebook

Share by Whatsapp

Share by email